如今,人们都知道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时,可以从飞机的黑匣子上寻找原因。所以,关心“9·13”事件的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彪叛逃所乘256号飞机的黑匣子在什么地方?黑匣子上的数据破译了没有等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作为当年林彪叛逃座机机组副驾驶,虽亲身经历了林彪从北京调机山海关及仓皇出逃的过程,但我和其他四名机组人员却没有登上飞机,在关键时刻被命运之手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现就已掌握的资料,说说256号飞机的黑匣子。
1970年初,我国首批从国外引进四架英制三叉戟飞机。由于当时我国与英国之间还没有贸易往来,所以它们都是巴基斯坦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二手飞机,256号是其中最新的一架,1971年初接回北京。林彪座机机组的成员,都是首批在广州白云机场改飞三叉戟飞机。当时担任各行业教员的一律是巴基斯坦人。对巴方教员讲解黑匣子这一课的情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作为新型飞机的新设备,自己身为飞行员,自然特别注意它们的性能与使用方法,但教员除讲解了黑匣子的基本性能外,对如何使用黑匣子竟什么都没讲,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只要发动机工作,黑匣子就会自动打开,驾驶舱内没有任何开关可以控制黑匣子工作。飞机设计师之所以做这样安排,是要保证黑匣子经常处于可靠的工作状态,防止飞行员因工作疏忽,忘记打开黑匣子开关。遗憾的是,这一设置安排,久而久之使黑匣子成了飞行员头脑中被遗忘的角落,直到寻找飞机失事原因时,人们才想到黑匣子。正因为黑匣子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飞行安全,所以除了负责维护它的地勤人员,我们飞行员并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
黑匣子又名飞机事故记录器,主要功能是记录飞机的飞行状态及空中、空地通话情况。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叫飞行数据记录器;另一个叫语音(或舱音)记录器。其最大特点是抗摔打、抗燃烧,为的是在飞机坠毁后保障专家们可以获得其录取的各种信息,查出事故原因。林彪座机256号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是直径约15厘米的圆球状物体,像一个金属制造的小西瓜,安装在飞机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内。圆球状外形有利于抵抗外来的压力及摔打;安装在尾部是因飞机发生事故时往往该部损坏程度较小,相对安全一些。而林彪座机坠毁现场的所有飞机残骸中,保存相对完好的正是飞机的尾部,从机尾的右侧还可以看到“256”的尾号和垂直尾翼上的五星红旗,所以装在这里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是不会损坏的。可以说,破解256号飞机黑匣子记录内容的重要性,就在于弄清“9·13”事件中林彪座机活动的真实情况。
“9·13”事件的最大特点,是林彪利用职权调用专机突然叛逃,亦是林彪等人对机组的欺骗、劫机和强迫行为。欺骗行为表现在256号机在山海关机场起飞之前,四名机组人员是为了挽救“首长”于危难,与林立果等人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新型三叉戟飞机的优越性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不顾地面人员的阻拦,将飞机强行升空。而当林彪等人的目的达到后,便露出叛国者的狰狞面目,强迫机长潘景寅改变航向,向西北方面叛逃。从地面雷达的监视中,可以观察到256号机组飞行员在反劫持中留下的一条畸形航线,黑匣子的记录也肯定能反映出林彪等人在强迫机组转向叛逃过程中的卑劣手段。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林立果曾在三叉戟飞机上进行过座舱实习,知道哪个开关是控制电台的,他可以断绝机组同地面通话,地面也确实没有听到飞行员同敌人作斗争的只言片语。但是,黑匣子语音记录器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在没有打开无线电通话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录取到驾驶舱人们的相互对话,这一点我相信林立果们是不可能想到的。
256号飞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因机上油量不够被迫在野外降落。飞行员利用夜间微弱的光线,确定在蒙古草原上一个长约3000米、宽约800米较为平坦的盆地迫降。但是飞机上还存有一定的燃油,当飞机腹部高速擦地时油料被点燃起火爆炸,256号飞机瞬间被撕得粉碎,迫降现场留下了宽20米(北端)到50米(南端),长800米,呈倒梯形的燃烧区,飞机残片撒落在焦黑色的燃烧区内。燃烧区南端离飞机头部只有50米的范围内,机上九名人员的尸体基本上分三堆倒放在那里。令人不解的是:林彪之妻叶群离机长潘景寅最近,难道飞机迫降时坐在副驾驶员位置上的不是机械师反而是一点不懂飞行的叶群吗?还有,第二堆尸体的四名人员中,三位机械师呈“品”字形处在林彪的周围,这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此等等。
以上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我当年驻蒙使馆人员孙一先亲自视察坠机现场后留下的,既符合飞机活动的必然规律,且256号机被迫场外降落失败以致机毁人亡的结论也不会出大格。而在许多细节方面给人们留下的悬念,只有根据飞机黑匣子的真实记录,才能真正知道飞机爆炸前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
林彪座机三叉戟256号的黑匣子在哪里?
当年孙一先曾随同我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前往坠机现场视察,也是他带着自己亲自拍照的现场资料回国向周总理汇报的。后来,在孙一先撰写题为《罪与罚》的文章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坠机现场的情况。
其一,我国使馆人员进入坠机现场的时间,是在蒙古与前苏联的军事专家不止一次去过现场之后才赶到的。飞机坠毁的时间是9月13日凌晨2点半钟,距我使馆人员15日下午奔赴现场,已经过去整整两天半的时间。我方到现场时即发现有些遗物已经被整理过,可想而知,对苏、蒙方面有用的东西他们不会留在现场。就在15日当天上午,蒙方还借故天气不好,故意推迟我使馆人员去现场的时间。正是15日的上午,苏方还派一架直升机到坠机现场,从256号飞机的残骸中拆下一台发动机运走了。由此可见,反映飞机失事原因的黑匣子决不会被遗忘在现场。
其二,我使馆人员在现场发现,飞机尾部下端有许多电线之类的东西杂乱地吊在那里,不像是被火刚烧过的样子。有两种可能会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拆运中央发动机时,会将这些东西带出来;另一种就是,从垂直尾翼中寻找黑匣子时将电线拉了出来。
其三,现场最南端的飞机驾驶舱部分燃烧得很厉害,摆放各种重要仪器的地方只剩下带格子的框架。这些怕烧的设备在大火中只能变形、粉碎,但不会消失,那么格子里的东西又哪里去了?
1998年初,蒙古国退休副外长云登首次向新闻界透露林彪坠机事件时,道出256号飞机安装了超低空飞行的设备,并具体指出了设备的型号及生产国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蒙古国对该机的研究是非常认真的。所以不能排除黑匣子被苏、蒙拿走的可能性。
由于256号飞机不是一般的客机,也不是一般的专机。它的行为也不是一般民用航空的客运飞行,而是国家级人物利用自己专机的叛国行为。因此,它的黑匣子的身价也会突增百倍,黑匣子上的内容就成了绝密资料。倘若它落到别的国家之手,不经过一定的外交途径是很难得到的。
澳大利亚记者彼得·汉纳姆在《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一文的结尾处写道:“我问起飞机的黑匣子,他们说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鉴定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这是一个还有待后人解开的谜。”克格勃只说没有空地联络的信号,但有意回避了驾驶舱内人们对话的内容。至于国内个别出版刊物为了耸人听闻,称黑匣子已经被我们弄到了等等,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湖北省政协文史办供稿)